taikonaut
2003年10月15日期,隨著‘神州五號’順利升空,楊利偉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宇航員。美國的媒體對這一事件相當重視,進行了全程的報道。Taikonaut這個以前沒多少人知道的單詞一下就流行了起來。
taiknauk是taikong(“太空”的拼音)和astronaut(宇航員)的混合體,特指中國宇航員。這個單詞由于既體現中國特色,又比較容易發音,所以被媒體廣泛采用,迅速進入了尋常百姓的詞匯表。
其實, 技術上中國烙印的英語詞匯還真不少,在美國隨處可見。所以taikonaut,最主要的有以下這些:
1)tofu(豆腐)。tofu跟中文的發音很接近,是“豆腐”最地道的說法。當然,bean curd也是
正確的表達方式,但很少有人這樣說。絕大多數美國人都用tofu, 因為它簡單順口。
還有不少其他食品,包括dim sum(點心)、chow mein(炒面)、(litchi(荔枝)、bok choy(白菜)和chop suey(雜碎)等等,也都來源于中文,是粵語的音譯。
1) kung fu(功夫)。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在美國相當受歡迎, 這無疑提升了這個詞的流行程度。
電影《臥虎藏龍》的巨大成功更使得這個詞風光無限。除了kung fu,美國人也常說martial art(武術)。兩者使用頻率不分上下。
3) ping-pong(乒乓球)。這項運動其實起源于英國,中文的“乒乓球”是根據英語ping-pong音譯過來的,乒乓球的學名是table tennis, 但由于它是中國的國球,而中文里只有“乒乓球‘這種說法,所以美國人一般都用接近中文的ping-pong而不用table tennis。
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往往喜歡說table tennis,好像覺得ping-pong不是英語似的。這種理由實在站不住腳。其實,美國人在日常對話中一律用ping-pong。table tennis只出現在正規的比賽里,而由于美國很少轉播乒乓球比賽,用到table tennis的機會幾乎等于零。
4)fengshui(風水)。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信風水了。很多人在買房子前甚至要先確定風水如何再作決定。有鑒于此,很多報紙開辟了風水專欄。它們和horoscope(占星術)專欄一樣,擁有大量的固定讀者,
5)mahjong(麻將)。這個被譽為中國“國粹”的東西在美國的華人圈里也十分歡迎。不過在華人圈外就沒什么市場了。隨便問個白人什么是fengshui, 他十有八九可以答上幾句。問他/她什么是mahjong,八成沒反應。
6)yin(陰)和yang(陽)。這對組合大概是美國人最常用的中文單詞。在很多人眼里,yin和yang
就是negative(消極,負面,陰柔)和positive(積極,正面,陽剛)比較酷的說法,所以當討論兩件對立、相反或互補的事時,yin and yang必定派得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