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語詞匯與美國社會病
“語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實際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憑其符號作用而跟整個文化相關聯的一部分”。詞匯是語言諸要素中與社會生活聯系最緊密、反映社會生活最敏感的部分。它最能反映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社會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要在語言中留下痕跡,積淀到語言的詞匯中。美國英語作為美國文化信息的載體和美國文化主客觀的表現形式,如實地記錄和反映美國的社會文化現象。當今遍及美利堅合眾國各個角落的各種社會問題,諸如家庭破裂、種族歧視、吸食毒品、槍支泛濫、社會犯罪無不在美國英語詞匯中都留下了它們深深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1. 吸食毒品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毒品消費國。吸毒之風席卷美國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各種種族。根據美國聯邦
政府提供的統計數字,80年代及90難帶中期,美國的吸毒者人數已經穩定在每年4000萬人左右。美國吸毒者的面很寬。吸毒者中不僅有機械工、汽車司機、清潔工等藍領體力勞動者,也有警官、律師、藝術家、運動員、銀行家、企業大亨、還有政界人士;有富翁,也有窮人;有事業成功者,也有失業絕望者;有未成年人,也有老翁。
毒品之所以會成為眾多美國人的“自由選擇”,這當中無疑有著深層和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自然地理條件的原因。
首先,美國與世界主要毒品產地的哥倫比亞、秘魯和玻利維亞只有一海之隔。領國墨西哥和哥倫比亞還是全世界大麻和海洛因的主要產地之一。毒品經濟在這些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的比例。靠近毒品主要產地這一特殊的地理因素,客觀上決定了美國處于便于毒品輸入的不利地位。
其次,美國是一個藥品充斥的國家,也是一個崇尚藥物的社會。“吸毒”一詞在美國英語中叫做drug abuse,也就是“藥品濫用”。美國官方對drug abuse下的定義是:“非醫療性地使用神經性藥品,以至對使用者產生不利后果的行為”。顯而易見,這個官方定義中存在著兩個明顯的漏洞。第一,如果是醫療性地使用神經性藥品,則不被視為“濫用藥品”。第二,即使是非醫療性地使用神經性藥品,但沒有給使用者帶來不利后果,也不應視為“濫用藥品”。由此可見,美國官方在吸毒定義上的不周延和美國人崇尚與依賴藥物的傾向,為毒品在美國的泛濫提供了充分的可能。美國內公開出版發行的有關藥品的書籍也為吸毒者提供了方便。P.D.R,是美國官方認為的“行醫 ”,本書提供了藥品的化學成分、商標名稱和有關廠家的信息,這使得吸毒者可從中獲取有關“神經性藥品”的情況。
再次,美國體制的精髓和主旨是維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不僅憲法賦予了人們充分的自由權,而且社會的主導文化也肯定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這是最基本、不能被剝奪的權利。既然人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那么他們無疑有權選擇損害甚至毀滅自己。吸毒屬于個人自由的范疇,吸毒不會對他們,對社會構成直接傷害。這種觀點在美國社會中雖然不占主流,但卻嚴重干擾和動搖者社會禁毒的思想基礎。美國內有相當大的一批人主張毒品合法化,建議官方定點銷售毒品,其理由是這樣做可以降低毒品的價格,使黑市毒品交易無利可圖,從而大大減少了未來吸毒而殺人的犯罪。
此外,由于毒品具有興奮神經、緩解心理緊張的功效,吸毒便成為許多失意者的選擇。毒品作為能夠改變神經和精神的藥物,已成為許多美國人減輕心理壓力,克服心理危機所采取的主要選擇之一。哭門內、寂寞、孤獨、壓抑導致人們去選擇毒品,借“毒”消愁,從毒品中尋求精神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