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6日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0余所高校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公布,10號起陸續開放報名平臺,直至12日,最后一所高校-北京師范大學發布完成最新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近期,考生及家長們應該都在熱切關注此次強基計劃的報名和招生錄取信息,借此,優朗小編將整理好的36所高校強基計劃招生信息匯總如下,以更好地幫助大家了解到最新動態和招生信息,選擇到更適合孩子的理想大學。
疑問一、強基計劃招收的是怎樣的人才?
此前教育部文件稱,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并且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從目前已發的36所高校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內容中看,高校設置的強基計劃招生專業皆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充分滿足教育部規定實施要求。例如浙江大學設置在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工程力學、化學、生物科學、生態學、基礎醫學、歷史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這6個專業招生;清華大學計劃在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歷史學類等共11個專業招生。
各大高校也紛紛拿出了自己的基礎學科王牌專業,以最大的誠意參與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選拔。例如北京大學強基計劃招生的所有學科專業均為A+學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明確強調,參與強基計劃招生的學科專業都是學校入圍世界一流學科專業或教育部學科評估A+、A的學科,以及位居ESI千分之一的優勢學科。
大部分強基高校要求考生只能報考一所高校的強基計劃,而且每位考生可以填報的專業數從1個到4個不等。部分高校還明確提示,一旦被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如果對自己所選專業不感興趣,只能換到該校同一專業類的非強基計劃班,或者此高校實施強基計劃的同類別其他專業,不可隨意再調換學校的其他大部分專業。因此,對于想要報考強基計劃的應屆考生們來說,在報考時就要想好自己感興趣的高校和學科專業類,未來將沒有太多的機會再做重新選擇了。
疑問二、強基計劃錄取方式?校考考核什么?
從各高校強基計劃的錄取綜合成績折算要求上可以看出,強基計劃錄取方式為高考成績和校考考核成績分別按不同的比例進行綜合折算,一般是按照“高考成績占比85%,校測成績占比15%”的比例,得到最終的綜合成績。因此,被強基計劃錄取,考生需要連闖兩關:首先要參加高考,再參加高校設置的綜合校考。
高校設置的強基綜合校考一般分為筆試、面試以及體育測試三部分,但個別高校只有面試和體測,如蘭州大學、中山大學等。將體測列入校測的考核環節是強基計劃的一大特點,也是未來高校招生考試的必然趨勢,大家切不可忽視對自己體質的鍛煉和培養。不過,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表示,體測結果暫時不會計入到校考成績中,但不合格者是堅決不予錄取的。
對于面試,各高校大多強調“雙隨機”抽簽、“雙盲”、并將全程錄像。強基計劃招生也被納入到巡視和督導工作范圍,建立動態準入退出機制。對于違規違紀行為,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疑問三、被強基計劃錄取后,學生在大學將如何培養?
在各校的強基計劃簡章中,都重點介紹了對強基計劃所招收學生入校后的培養方式,其中,小班化培養、學科交叉和通識教育、導師制度、本碩博銜接培養等培養特色較為鮮明。
上海交通大學針對強基計劃學生將采取“4+5(含海外)”本博培養模式,提供學生輔修工科專業機會,并為高年級的強基計劃本科生提供理工交叉的特色課程模塊及本科生研究計劃(PRP)等各類機會,面向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基礎學科研究領域,設置相應的核心基礎課程和研究課程模塊供選修,并邀請相關方向的高層次教授進行授課和指導學生科研和畢業設計,為學生畢業后直接攻讀博士打下扎實的基礎。
針對學生未來就業,清華大學表示,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學生,學校將加強就業教育和指導,積極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高素質后備人才。
……
被高校強基計劃錄取只是大學開始的第一步,希望學生們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就業也應逐漸形成一個明確的打算和目標,同時,高校也會給予學生們各種有利的資源和平臺,幫助大家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為國家的未來建設添磚加瓦,培育針對性高水平人才。
(2020年強基計劃報考日程圖)
36所高校強基計劃招生專業范圍及考試信息匯總
微信請咨詢:swytms